高耗能行业对节能绿色发展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08:52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阅读次数: 字号:【

高耗能行业是指生产过程中耗能较多,单位产出能耗较高的产业,也可以称为消耗能源密集型产业。《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中确定六大高耗能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高耗能行业在连云港市工业体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占全市规模工业比重为51.2%,能源消费规模占比高达93.3%。

“十二五”以来,高耗能行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综合能耗的比重逐年提高,其用能效率和所占比重变化对全市工业经济节能降耗影响明显。由于工业技术节能的空间不断缩小,要顺利完成全市节能目标任务,在加大技术创新,深化技术节能的同时,应切实做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鼓励清洁高效能源的使用,提升高耗能行业用能管理水平,加强政策规划、引导和激励,努力保障节能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十二五”以来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情况

(一)能源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增速加快

“十二五”以来,全市高耗能行业能耗总体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从2010年的407.9万吨标准煤增至2016年的858.5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高达13.2%。2010和2011年,随着江苏沿海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重化工业发展迅速,镔鑫特钢、兴鑫钢铁和新海石化等重点耗能企业相继投产入达效,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大幅增长;2012年,全市工业生产稳中有进,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速有所放缓;2013年,由于新海发电100万千瓦机组投产运行以及亚新钢铁等一批重点耗能企业开始发挥产能,全市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速又有回升;2014年,受经济大环境以及电力行业生产下降影响,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速回落;2015年,受亚新钢铁扩大产能影响,全市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速加快;2016年,钢铁行业生产恢复稳定,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长放缓。

分行业看,“十二五”以来,高耗能行业中能源消费规模四升两降,其中增幅最高、影响最大的是黑色金属和电力行业。2016年与2010年相比,全市规模工业总能耗净增437.3万吨标煤,其中黑色金属和电力行业能耗总量净增415.9万吨标煤,占全市规模工业净增量的95.1%,能耗总量与增速均远高于其他行业。

(二)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呈逐年提高趋势,行业差异明显

“十二五”以来,高耗能行业占连云港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越来越高。2010年,高耗能行业产值占连云港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45.6%,2016年,高耗能行业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比重达51.2%,比2010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产值已经占据半壁江山。在能源消耗方面,高耗能行业显得更为突出,2016年,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达93.3%,与2010年相比上升8.8个百分点。

黑色金属、电力行业和化工行业能耗较高,2016年其能源消耗分别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3.2%、25.3%和19.5%,非金属、石油加工和有色金属行业占比则低于5%,分别为2.7%、2.4%和0.2%。“十二五”以来,能耗占比上升最多的行业是黑色金属,从2010年22.6%上升到2016年43.2%,提升20.6个百分点;其次是电力行业提升3.4个百分点;其他四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化工行业降幅最大,从2010年27.7%下降到2016年19.5%,下降8.2个百分点。

“十二五”以来高能耗行业能耗占比情况(%)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高耗能行业合计

84.5 

86.5 

88.2 

88.5 

89.3 

92.1 

93.3 

石油加工

4.4 

3.6 

2.8 

2.5 

2.5 

2.3 

2.4 

化工行业

27.7 

23.5 

23.5 

21.6 

21.0 

19.5 

19.5 

非金属

6.0 

4.4 

3.8 

3.6 

4.2 

3.2 

2.7 

黑色金属

22.6 

34.8 

37.4 

34.2 

38.7 

46.0 

43.2 

有色金属

2.0 

2.2 

2.1 

0.7 

0.7 

0.3 

0.2 

电力行业

21.9 

18.0 

18.7 

25.9 

22.2 

20.7 

25.3 

(三)单产能耗和单产电耗实现“双降”,能效逐步提升

万元产值能耗(以下简称单耗)和万元产值电耗(简称电耗)水平是综合反映工业部门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十二五”以来,全市高耗能行业单耗和电耗稳步下降,分别从2010年的0.46吨标准煤/万元和518千瓦时/万元下降至2016年的0.27吨标准煤/万元和309千瓦时/万元,累计降幅分别高达41.3%和40.3%。单产能耗和单产电耗实现“双降”,说明高耗能行业在全市节能政策以及市场规律的引导下,能效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已经达到国内相关行业的较高水平,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全市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潜力在不断缩小。

二、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特征

(一)能源强度高,节能潜力逐步缩小

能源强度是能源利用与经济或物力产出之比,体现了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十二五”以来,高耗能行业的能源强度总体有所改善,表现在高耗能行业单耗和电耗呈不断下降趋势,但仍明显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016年高耗能行业单耗和电耗分别为0.27吨标准煤/万元和309千瓦时/万元,分别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80.0%和53.7%,高耗能行业能源强度明显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同时,全市规模工业与高耗能行业能源强度降幅也在不断缩小,甚至有所反复,显示节能挖潜的难度在不断增大。

“十二五”以来高耗能行业能源强度情况


规模工业

高耗能行业

单位产出能耗

单位产出电耗

单位产出能耗

单位产出电耗

吨标准煤/万元

千瓦时/万元

吨标准煤/万元

千瓦时/万元

2010年

0.25 

346 

0.46 

518 

2011年

0.24 

323 

0.42 

449 

2012年

0.19 

301 

0.32 

411 

2013年

0.18 

304 

0.30 

413 

2014年

0.16 

283 

0.27 

393 

2015年

0.16 

257 

0.28 

384 

2016年

0.15 

201 

0.27 

309 

(二)对煤炭、电力依赖程度增大

“十二五”以来,高耗能行业消费煤炭和电力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消费煤炭521.4万吨(含焦炭),其中高耗能行业消费462.7万吨,高耗能行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88.7%;到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消费煤炭1058.7万吨(含焦炭),其中高耗能行业消费1030.5万吨,高耗能行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97.3%,与2010年相比提高8.6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消费电力67.1亿千瓦时,其中高耗能行业消费45.9亿千瓦时,高耗能行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68.4%;到2016年全市规模工业消费电力124.5亿千瓦时,其中高耗能行业消费98.5亿千瓦时,高耗能行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为79.1%,与2010年相比提高10.7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煤炭、电力消费情况变化直接决定连云港市规模工业煤炭、电力走向,同时,高耗能行业对煤炭、电力消费的依赖性也逐步提高。

(三)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逐步升高

弹性系数是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的两个经济指标增长速度的比率,它衡量一个经济变量的增长幅度对另一个经济变量增长幅度的依存关系。“十二五”以来,连云港市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断上升,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65,较2010年上升0.39,比规模工业平均水平低0.05。随着对煤炭、电力消费依赖性的增加,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不断升高,同时也带动全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上升,2016年,已经达到0.70,较高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显示高耗能行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能源消费的增长。

三、高耗能行业对节能的影响分析

2016年,规模工业总能耗占全市能耗总量超过六成,而高耗能行业总能耗又占全市规模工业的超过九成,规模工业节能对全市单位GDP能耗水平的下降起了决定性作用,而高耗能行业的用能变化则决定了规模工业的节能效果,因此,节能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高耗能行业。

“十二五”以来,随着高耗能行业节能措施的不断推进,我市工业节能降耗工作也相继取得一定成效,并对全社会节能做出重要贡献。但由于高耗能行业单耗较高以及占比不断提升,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对全市节能工作将会产生较大影响。

(一)高耗能项目投资增长较快,节能降耗难度加大

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较快,这将从两个方面影响节能工作,一是投资增加带动相关行业能耗规模扩大。二是高耗能行业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提高,从而抬高整个工业单耗水平。“十二五”以来,高耗能行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16年,全市高耗能行业施工项目个数为378个,在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102.8亿元,全年完成投资493.4亿元,同比增长75.0%,其中钢铁、化工和非金属行业增速分别达到88.9%、66.8%和95.5%。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长较快,能源消耗刚性需求将继续加大,对优化工业能耗结构、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投资增长带动的新增能耗对节能工作影响巨大,最明显的是2011年,连云港市高耗能行业新增及扩产企业产能释放带动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综合能源消费量达537.2万吨标煤,能耗增量达129.3万吨标准煤,拉动连云港市规模工业能耗增长28.6个百分点,贡献率高达93.4%,这也是当年单位GDP能耗上升9.3%的主要原因。目前,全市高耗能行业投资仍保持较快增速,这将给节能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二)高耗能行业比重提高增加节能难度

无论从单位产值或者单位增加值能耗来看,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出能耗水平都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万元产值能耗是规模工业平均水平的1.8倍。因此,高耗能行业比重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工业节能水平。

2016年,高耗能产业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比重为51.2%,与2010年45.6%相比上升5.6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比重上升最高的是黑色金属行业,该行业能耗强度仅次于火力发电行业,是影响我市“十二五”以来单位GDP能耗的首要因素。高耗能行业比重的不断提高,说明我市近年来随着沿海开发的深入推进,钢铁、石化等高耗能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且重工业为主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不会被改变,这给节能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十二五”以来高耗能行业产值占比情况(%)


规模工业

高耗能行业

单位产出能耗

单位产出电耗

单位产出能耗

单位产出电耗

吨标准煤/万元

千瓦时/万元

吨标准煤/万元

千瓦时/万元

2010年

0.25 

346 

0.46 

518 

2011年

0.24 

323 

0.42 

449 

2012年

0.19 

301 

0.32 

411 

2013年

0.18 

304 

0.30 

413 

2014年

0.16 

283 

0.27 

393 

2015年

0.16 

257 

0.28 

384 

2016年

0.15 

201 

0.27 

309 

(三)现有产业节能挖潜空间缩小

随着“十二五”以来我市各项节能措施的出台执行,包括高耗能行业在内的诸多行业能耗结构得到了改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技术节能方面已经几乎无潜可挖,部分行业用能效率已经处于先进水平,进一步节能的空间非常有限。随着高耗能行业单耗降幅的不断缩小,说明未来在现有的用能技术、设备和管理水平下,要想在目前的能效水平上更进一步,面临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同时由于我市的能源消费基数较低,承接新增能耗的空间较窄,“十三五”期间一旦有大型钢铁、石化项目投产达效,根据目前的可控增量范围远远不够使用,新增能源消费上限将被轻松突破,当前我市的节能工作情况不容乐观。

四、连云港市节能工作的方向及对策

(一)积极优化行业结构,促进结构节能

“十二五”以来,用能效率的提高对全市节能降耗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行业用能效率的逐步提高,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尚未得到显著提高的情况下,想通过进一步提高企业用能技术来改善效率,空间有限。而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结构的改善在促进工业节能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除继续提高行业内部能效之外,应更重视结构方面的因素。通过调整工业内部行业结构,鼓励高产出、低耗能产业的发展,促进行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达到提高工业能效和社会总体能效的目的。一是加快鼓励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产出、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的发展。二是对主要的高耗能行业,要调整其内部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降低单位产品能耗。三是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切实提高市场准入条件,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限制高耗能行业的过快增长。四是加速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和设备。

(二)继续推广节能技术,深挖技术节能

技术进步是节能降耗的根本途径之一。“十二五”以来,技术进步引起的各行业内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是工业用能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在今后的节能工作中,我们要继续重视技术进步对节能的贡献,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促进工业用能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一要加快节能技术开发。进一步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节能技术方面的优势,努力开发一批节能效益好、技术含量高的重要节能项目,并加强产学研三者的结合。二要加快节能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三要加快高耗能行业的节能技术改造。如在钢铁、石化产业中,重点加强余热余能的回收利用等。

(三)抓好对高耗能企业节能管理,实现管理节能

“十二五”以来,全市规模工业能源消耗中,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所占份额不断提高,集中状况越来越明显。集中力量抓好高耗能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将对工业用能效率的提高和连云港市单位GDP能耗的降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要做好节能目标责任管理。把节能目标分地区、分企业层层分解、落到实处。二是要加快制定重点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这一标准的制定,将使得各行业、企业更清楚其目前的能效水平和存在的差距,从而有的放矢的开展节能工作。

(四)建立节能激励机制,政策引导节能

由于大多数企业的能源费用占其生产成本的比重很小,企业自身对节能的积极性有限。因此,政府的相关激励政策对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十分必要的。一是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培育和引进节能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二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导向和信息引导,营造有利于节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推动全社会节能。三是建立健全监察执法制度,完善节能管理制度,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技术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