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连云港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沿海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为引领,以扩大开放求突破,坚持稳中求进主基调,着力加快转型升级,全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综合实力日益增强,产业发展、城乡面貌、人民生活发生显著变化。
一、综 合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全年实现GDP 2376.48亿元, 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1.56亿元,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1049.90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1025.02亿元,增长9.8%。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双双跨上千亿台阶。人均GDP首超50000元,达到52986元。
产业结构逐步调优调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7:44.2:43.1。工业化进程逐步提高,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逐步提升,工业化率为35.8%,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3.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保持平稳。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5%。年末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2.65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53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000个,“双零”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在100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完善87个乡镇劳动人事争议专业性调解组织。
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随着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等对大众创业者的开放普及,众筹、众包、众创的融资模式和生产方式使得个体能够成为产业资源的组织配置者,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生产开始出现,智力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本更加自由流动,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01万户,增长17.5%,年末全市注册私营企业达到6.77万户;新增个体工商户3.62万户,增长24.0%,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达到18.69万户。
物价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均有所上涨。除医疗保健类上涨12.9%涨幅较大外,其他涨幅均在3%以下,依次为食品烟酒类、其他用品和服务、居住、衣着、交通和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涨幅分别为2.9%、1.0%、0.8%、0.6%、0.3%、0.3%、0.1%。工业生产者价格有所回升。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0.2%,其中生产资料上涨0.1%,生活资料上涨0.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0.2%。
表1:连云港CPI八大类指数情况
项目名称 |
2016年同比指数 |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
102.1 |
一、食品烟酒 |
102.9 |
二、衣着 |
100.6 |
三、居住 |
100.8 |
四、生活用品及服务 |
100.3 |
五、交通和通信 |
100.3 |
六、教育文化和娱乐 |
100.1 |
七、医疗保健 |
112.9 |
八、其他用品和服务 |
101.0 |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仍然不大,产业短板依然突出;港口核心战略资源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港产城融合发展需要加强;创业创新氛围不浓,人才短缺仍然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民生社会事业发展与群众期望还有一定差距等。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种植丰产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52.3万亩,比上年减少1.6万亩;亩产479.6公斤,比上年减少0.7公斤;总产360.8万吨,比上年减少1.4万吨。其中,夏粮播种面积363.2万亩,比上年减少1万亩;亩产393.7公斤,比上年增加0.2公斤;总产143万吨,比上年减少0.3万吨。秋粮播种面积389.1万亩,比上年减少0.6万亩;亩产559.8公斤,比上年减少1.7公斤;总产217.8万吨,比上年减少1万吨。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年末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家,省级48家,市级180家,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0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1150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1.96。
高效设施农业扩面增效。积极推进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抓好东海西甜瓜、灌云设施蔬菜、灌南食用菌、赣榆水果等8个千亩连片高效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全市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7万亩,建成7个省级万亩“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8.2万亩;东海县桃林镇北芹村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外向型农业全省领先。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全面推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10个。农业“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江苏海德益食品有限公司在柬埔寨投资5000万元建设热带作物种植农场,江苏雅仕保鲜投资1000万元在南非建设雪橙基地,连云港驰神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向韩国出口食用菌菌棒100余万株,并投资300多万元在韩国成立公司组织食用菌种植生产。
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全年新增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4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2家,累计分别为1家、2家、7家。新建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2个,累计为9个。新建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20个,累计为50个。各类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达200多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市169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225.87亿元,增长12.2%。其中,轻工业总产值1984.07亿元,增长17.3%,快于全市5.1个百分点;重工业总产值4241.80亿元,增长10.0%。
企业亏损面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6051.58亿元,增长12.4%。实现利润总额465.17亿元,增长10.0%,利润率为7.7%。亏损企业114家,比上年减少31家,下降21.4%;亏损企业亏损额10.05亿元,增长15.7%。
小微企业经营向好。全市1552家企业规模以上小微企业实现总产值2790.57亿元,增长19.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66.2%,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8.1个百分点。142家大中型企业总产值增长7.1%,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33.8%,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4.1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48.73 亿元,增长3.0%。其中,房屋建筑工程总产值600.74亿元,增长2.2%;安装工程总产值47.99亿元,增长17.4%。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5309.1万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房屋竣工面积2306.1万平方米,增长10.6%。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不断扩大。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85.16亿元,增长14.8%。其中,工业投资1487.34亿元,增长17.5%;服务业投资850.35亿元,增长8.2%;房地产开发投资235.41亿元,增长14.6%。
工业投资居主导地位。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487.34亿元,增长17.5%,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达72.0%。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投资252.2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投资164.0亿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投资99.0亿元,农副食品加工业投资82.2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68.5亿元,医药制造业投资59.4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投资52.1亿元。
民间投资保持增长。全年完成民间投资1622.7亿元,增长15.0%,占全市投资的比重为68.0%。民间投资主要投向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其中制造业1119.9亿元,占全市民间投资69.0%,房地产业241.6亿元,占全市民间投资14.9%。
重大项目增多。全年亿元以上在建重大项目644个,比上年增加115个,完成投资1502.8亿元,占全部投资额的63.0%。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3.31亿元,增长12.4%。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83.92亿元,增长29.8%;零售业745.72亿元,增长8.3%;住宿业13.86亿元,增长42.8%;餐饮业89.80亿元,增长32.7%。限额以上单位中,粮油食品类实现零售额50.0亿元,增长44%;服装类21.23亿元,增长25.8%;金银珠宝类15.45亿元,增长17.6%;家用电器类19.41亿元,增长19.4%;中西药品类31.9亿元,增长14.9%;石油制品类90.0亿元,增长2.4%;汽车类70.0亿元,增长10.8%。
新型业态加快发展。连云港被认定为省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东海县被评为省级电商示范县,全年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增长25%。苏宁广场、万达广场、东海水晶城等商业综合体人气集聚,综合体建设取得突破。
六、开放型经济
东西双向开放不断深入。向东开放优势不断扩大,进一步加强与日韩、东南亚港航贸易合作。加快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强化与上合组织、欧洲等陆桥运输合作,不断深化与哈国铁、欧亚资源、立陶宛克莱佩达港、格鲁吉亚波季港等港航企业合作关系。全年实际到帐注册外资5.50亿美元,下降31.3%。进出口总额70.40亿美元,下降12.5%。其中出口总额36.84亿美元,下降9.3%。
两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中哈物流基地成效明显。连云港与哈方不断推进合作发展升级,采用“一园三区”方式共建中哈物流园。中哈物流合作基地项目一期建成启用,连云港口岸哈国过境小麦方案通过国家质检总局评审,中哈物流基地粮食仓库硬件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上合组织出海基地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上合组织成员国特色产品商贸物流园,形成上合组织成员国面向日韩和我国东中部区域的产品展示窗口和交易中心。
建成进口商品保税交易中心。全省第一家进口商品保税交易中心建成,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获批开展除网购保税进口模式以外的一般进口、一般出口、保税出口等各类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组合大港基本形成。30万吨级深水航道一期工程建成,赣榆、灌河、徐圩两翼港区开港运营,综合通过能力达到了1.6亿吨。东疏港、大港路中期改造工程、沈海高速赣榆柘汪互通、徐圩港区疏港公路建成启用,旗台作业区铁路专用线实现通车,疏港航道、盐河航道建成通航,公路港、内河港实现运营,千吨级船舶直通京杭大运河,集疏运体系日益完善。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21亿吨,增长5.0%。
铁路建设全面提速。连盐、连淮扬镇、连青铁路建设进展顺利。江苏“十三五”开工建设的第一个重大铁路项目---徐连高铁东接在建的连盐铁路和连淮扬镇铁路,西连在建的徐盐铁路,高效便捷、内联外通的高铁路网加快形成。连云港境内铁路货运呈现明显积极变化,全年铁路货运量达4528.11万吨,增长9.1%;境内铁路客运总量403.33万人次,下降12.5%。
交通运输平稳运行。全市地方公路客运量4654 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3.33亿人公里,分别下降1.0和1.3%;地方公路货运量8378万吨,货运周转量161.07亿吨公里,增长均为2.0 %。地方水路货运量1837万吨,增长0.6%,货运周转量144.36亿吨公里,增长7.1%。民航新开通了昆明、石家庄及南宁等3条航线,年末航线达到23条,民航机场飞机起降9322架次,增长19.5%;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85.1万人次,增长20.0%。
邮政通讯业务较快增长。全年邮政通讯总收入42.27亿元,增长9.1%。其中,邮政速递业务收入11.18亿元,增长18.4%;通讯业务总收入31.09亿元,增长6.0%。年末,全市电话用户486.93万户,其中移动电话用户418.29万户。互联网用户404.33万户,增长12.9%,其中固定宽带接入用户119.07万户,增长7.6%。
旅游业较快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95.40亿元,增长15.5%。接待国内游客3011万人次,增长12.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91.58亿元,增长15.6%。接待入境过夜旅游者2.26万人次,增长11.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281万美元,增长10.5%。月牙岛、孔望山、桃花涧、后云台山等景区扩建改造快速实施,花果山景区成功创建5A级景区。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下降。受营改增等因素影响,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1.47亿元,下降27.5%。其中:实现税收收入170.80亿元,下降28.1%。分地区看,市区、三县分别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4.91亿元和66.56亿元,分别下降16.1%和44.1%。
民生支出比重较大。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74.78亿元,比上年减少55.00亿元,下降12.8%。用于民生支出达到七成,其中教育支出71.41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36.83亿元,医疗卫生31.36亿元,城乡社区事务49.80亿元。
金融信贷较快增长。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555.48亿元,比年初增加391.56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住户存款1179.91亿元,比年初增加123.94亿元,同比增长11.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093.9亿元,比年初增加266.22亿元,同比增长14.6%。
表2: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
指标 |
绝对数 |
比年初增加 |
比上年末增长 |
(亿元) |
(亿元) |
(%) |
|
各项存款余额 |
2555.48 |
391.56 |
18.1 |
#住户存款 |
1179.91 |
123.94 |
11.7 |
非金融企业存款 |
866.31 |
169.52 |
24.3 |
各项贷款余额 |
2093.9 |
266.22 |
14.6 |
#住户贷款 |
792.91 |
139.9 |
21.4 |
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
1253.88 |
126.17 |
11.2 |
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全年保险业务总收入69.78亿元,增长20.8%。其中,寿险保费收入41.58亿元,增长22.3%;财产险保费收入20.97亿元,增长17.0%;健康险保费收入5.87亿元,增长26.9%;意外险保费收入1.36亿元,增长12.8%。保险业务总支出23.20亿元,增长31.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载体建设力度加大。全市不断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力度,倾力打造发展新平台,加快建设区域创新高地。国家高新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快速推进,装备制造、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硅材料、新医药等4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设,13个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8个科技产业园投入运营。恒瑞、豪森、康缘、正大天晴四大药企入选中国医药工业企业50强、研发企业20强。
高新产业规模扩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1.78%,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3%。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26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432.08亿元,增长12.0%,对全市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38.5%,拉动全市生产增长4.7个百分点。其中,“三新”产业实现总产值2214.68亿元,新材料制造业、新能源制造业、生物医药制造业分别为1397.50亿元、241.78亿元、575.40亿元。
着力实施教育强基工程。坚持育人为本,着力打造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教育事业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年全市新建中小学2所,改造中小学校舍31.4万平方米,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3978人。在苏北率先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教育强市步伐不断加快。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市所有县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国家级督导认定,新海实验中学代表队获得“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全国总冠军。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9%,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7.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全年首批建设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325家,新增公共文化场馆39个,新建市图书馆分馆12个。现代淮海戏《辣妈犟爸》参加第三届江苏文化艺术节并获优秀剧目奖,《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填补了本土儿童剧空白,《决战花果山》网页游戏成功上线,实现了游戏研发零的突破。制作发放5万张农家书屋借阅证,200家“一卡通”农家书屋与县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全年组织举办广场文化活动、“港城一家亲”社区文化节等各类文化活动2万余场次,送戏下乡1328场。市图书馆入选国家第三批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东海县入围省级书香城市示范县,灌南县成功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投入不断加大,第一人民医院新海院区项目竣工,市精神卫生中心建成投用。新建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 2 家,赣榆区人民医院养老护理院、市东方医院“东方康复养老中心”投入运营。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构建,基层医疗机构首诊量达到60%。赣榆区人民医院建成国家三级综合性医院。
积极推进健康连云港建设。发布《建设健康连云港行动计划(2016-2020)》,通过广场活动、市民健康学校、健康大讲堂、媒体专栏、健康教育讲师团巡讲等方式,大力普及健康知识;积极倡导健康运动,举办各类健身活动,学校体育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全年新增居民健康卡50余万张,获评全国“居民健康卡普及应用先进单位”。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三名运动员入选第31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实现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新成立市级体育协会6家,总数达到52家,组织比赛活动45项,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20期。市、县区全面建成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城市布局不断优化。全面落实“组团发展、功能互补、提升品质、彰显特色、快速联通”的城市发展布局,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至214平方公里。全面加快“三轴一环三圈”建设,港城大道、花果山大道、海滨大道等城市发展主轴、环云台山大道和高铁、空港、海港三大特色商圈建设强势推进。开发区创智绿园、赣榆火车站广场改造获批省级试点,综合管廊获批省级试点城市。
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秸秆综禁成效明显,化工园区整治力度加大,小钢铁、小化工等领域去产能成效明显。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6.5%,PM2.5浓度值为46微克/立方米,全省排名第2位。22个省控考核断面中,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水比例为63.6%,劣Ⅴ类水比例为13.6%,15条入海河流劣Ⅴ类水比例为26.7%,均达到年度考核目标。在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开展战略环评试点,并通过环保部专家论证暨验收。东海县、赣榆区通过国家级生态县区验收,市开发区获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海州区、连云区通过省级生态区技术评估。
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城市快速公交、公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网络不断完善,城市饮用水“双源双线”工程建成投用。市区新增绿地300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37.6%,绿化覆盖率达40.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4㎡。公园绿地十分钟服务圈加快实施,扩建月牙岛湿地公园,新建创智绿园、香海湖公园、新丝路公园,修复郁洲公园景观;新改建庙岭游园、西盐河樱花园、和煦园等9个街头游园。重点中心镇和临海城镇完成验收,东海温泉、赣榆班庄获批省级重点及特色镇;连云区连岛街道西连岛村西连岛等11个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完成建设,海州区浦南镇龙浦村大官庄等8个村庄获批省级康居村庄,连云区宿城街道大竹园村大竹园、赣榆区金山镇徐福村后徐福获批省级传统村落项目。创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圆满通过国家技术评估。
民生工程持续推进。改造背街小巷,完成东大新村、玉带新村、海宁小区、蔷薇小区等23个老旧小区309条53公里背街小巷改造。整治河道,整治生活污水排口105个,完成黑臭水体排查并实施综合治理。改造危旧房,改造农村危旧房1065户,完成渔民上岸安居工程327户。推进保障房建设,新增国开行、农发行等政策性贷款133亿元,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1500套,基本建成11000套。加快实施公用事业,蔷薇湖输水泵站调试运行,海州水厂深度处理加快建设,大浦、墟沟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快速实施;新建供水、污水、燃气等各类管网60公里,新增燃气10800户。城市供水普及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2%,燃气气化率达99.98%。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四类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均完成目标任务。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缓慢增长。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33.9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3万人,增长0.6%。其中,市区222.69万人。常住人口449.6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7万人,增长0.5%。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70.68万人,比上年增加8.07万人,增长3.0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230元,增长9.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853元,增长8.3%。其中,工资性收入15195元,增长8.4%;经营净收入5458元,增长6.5%;财产性收入2316元,增长13.9%;转移性收入4884元,增长7.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18344元,增长6.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932元,增长9.0%。其中,工资性收入6462元,增长9.4%;家庭经营收入4854元,增长7.2%;财产性收入190元,增长15.8%;转移性收入2425元,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113元,增长11.7%。
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出台《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细则》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完成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市区五险费征缴总收入增长7.0%。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2连调,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实现5连调,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105元提高到115元。新农合参合率为99.7%,新增中药饮片18种、中药颗粒462种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全市新农合政策补偿比为80%,实际补偿比为55.6%,实现参合患者省内联网医院住院费用即时结报。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连云港统计年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