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17-02-14 14:43 信息来源: 阅读次数: 字号:【

2017年2月14日在连云港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连云港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十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下,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年度工作部署,始终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先导区建设,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等工作,指标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8%,低于年度计划2.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低于年度计划1.7个百分点。

——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8%,低于年度计划0.7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8%,低于年度计划5.2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增长17.5%,低于年度计划2.5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高于年度计划1.4个百分点。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211.5亿元,完成省下达目标。

——利用外资完成5.5亿美元,低于年度计划3.5亿美元。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低于年度计划7个百分点。

——港口吞吐量、集装箱运量分别增长5%、-6.1%,港口吞吐量完成年度计划,集装箱运量低于年度计划11.1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分别低于年度计划1.2、1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2.1%,低于省控标准。

——单位GDP能耗下降6%,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

——研发投入(R&D)占GDP比重预计达到1.78%。

从指标完成情况看,列入全市考核的14项年度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港口吞吐量(集装箱运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GDP能耗、研发投入(R&D)占GDP比重等5项指标完成或基本完成年度计划。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9项指标低于预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内生动力不足,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等指标增速放缓;二是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外需不振,对外贸易持续低迷,外向型经济指标处于下行区间;三是“营改增”全面实施后,受减费降税、调整结构等多重因素影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滑;四是实体经济疲软,部分行业经营困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推进,增长动力转换需要一个过程。过去一年来,重点抓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运行。积极扩大有效投入。以全市230个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民生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8%,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幅7.3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投资完成1487亿元,增长17.5%。23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05.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5%。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消费增长点,支持“互联网+商贸”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全市消费市场保持较好势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4%,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线上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全年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突破100亿元,增长25%。旅游经济质量效益稳步提高,花果山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9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12%。房地产呈现量增价稳的良好态势,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642.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6.1%;商品房均价5436元,上涨5.7%。力促外贸平稳运行。培育壮大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采购贸易等新增长点,我市被正式认定为省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开发区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连云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推进,点点通跨境电商企业交易平台正式上线。全年进出口完成70亿美元,其中出口36.8亿美元。全市有出口实绩的各类企业1068家,增加52家。进出口主要商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增势强劲,出口4.6亿美元,同比增长100.7%。

(二)深入落实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实效。深入推进沿海开发和沿东陇海线建设,切实加快“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先导区建设,奋力开创开放发展新局面。全面加快“两基地”建设。中哈物流基地一期实现稳定运营,累计进出货物突破300万吨,集装箱完成14万标箱。二期散粮筒仓、铁路场站等合作项目顺利推进。与哈萨克斯坦东门特区、新疆霍尔果斯合作共建物流场站,“一园三区”链式物流格局初步形成。上合物流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建成货物堆场146万平方米,形成450万吨堆存能力,服务中亚国家物流能力显著提高。全面完善基础设施。稳步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连云港区旗台液体化工2#-3#泊位、徐圩一期后方陆域地基处理等工程完工,北疏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徐连高铁开工建设,连盐、连淮扬镇、连青铁路建设全面推进,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加快建设,新机场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徐新公路、海滨大道全线通车,内河航道实现千吨级船舶直通京杭大运河,综合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完成港口投资28.7亿元,公路内河水运投资56.6亿元,铁路投资40亿元。全面提升口岸功能。成功举办第三届连博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人文交流和经贸往来得到加强,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我市被规划为沿海重要港口节点,连云港经阿拉山口口岸至伊斯坦布尔等线路纳入20条中欧班列线路。全面推进口岸“单一窗口”建设,通关效率显著提升。加大与中远海运、哈国铁、中铁等国内外企业的战略合作,中哈物流基地被纳入《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欧亚大陆交通枢纽地位更加突出。

(三)着力强化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质量和层次稳步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7:44.2:43.1。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新增市级龙头企业70家;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全面推进,农产品出口达到4.96亿美元。实施重点企业培强培优、上市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三大行动计划,推动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全年产值过百亿优强企业7家,其中过200亿元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300亿元,增长6%。现代服务业发展力度加大,行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万达广场等重点服务业项目建成投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8%。创新能力有所提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加快区域性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断培育创新主体,加速形成创新型企业梯队,全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6家,总数达到226家,新增4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520家。大力推进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建设,持续推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共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家。强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大力推进实施“苏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78%。绿色发展成效明显。认真落实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整改举措,加大“两灌”化工园区整治力度,坚决退出污染重、耗能高、效益差的企业。从严把控项目审批,否决高耗能、高污染项目50多个。全市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单位GDP能耗下降6%。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成为全国首个开展战略环评试点工作的地级市。统筹抓好港口和城乡环境整治,加快推进市区化工企业搬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市PM2.5浓度显著下降,河流断面水质明显改善,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得到提升。

(四)认真落实五大任务,供给侧改革有序推进。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突出问题导向,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扎实稳妥去产能。坚决淘汰小钢铁、小化工等落后产能,化工园区关停企业35家、“地条钢”企业5家。对排查出的68家长期闲置企业,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则,拟关闭的冶金企业基本关闭到位,正在推进重组整合,10多家化工企业重组工作正加快实施。分类施策去库存。积极推进闲置土地清理整改,全市共收回房地产开发类闲置土地7960亩。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与拆迁货币化安置,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将棚改安置与去库存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消化库存商品住房,全市商品住房去化周期比2015年底缩短7.9个月。积极有序去杠杆。创新融资模式,全力助推产业发展,设立连云港市土地开发基金等8项基金共112亿元。大力拓展融资渠道,建立完善“十三五”期间拟上市、挂牌企业数据库,新增场外市场挂牌企业10家。将去杠杆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发展直接融资等改革举措结合起来,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到35.4%,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多措并举降成本。全面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融资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暂停和取消10余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减轻企业负担5100万元。深入落实“营改增”改革,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缴费比例,企业和居民负担显著减轻。提升涉企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实体经济企业融资成本,全市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27%,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抓住关键补短板。强化工作力度,加快补齐产业、基础设施、扶贫、创新、民生短板,形成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良性互动的局面,民生领域公共支出增长22%,占新增财力的80%以上。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90个城建项目和10个民生项目共完成投资230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五)切实加强民生保障,城乡居民生活持续改善。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坚持推进民生改善,大力增进民生福祉,稳步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扎实推进城乡就业创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69万人。完善创业带动就业配套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615万元,新建省市级创业示范基地14家。落实各项惠农、富农举措,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72万人。分类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56万人,零就业、零转移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9%。社会保障稳步提高。全面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大力推进扩面征缴,全市城镇职工“五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市区五项社会保险费收入达81.2亿元,同比增长9.4%。社保政策进一步完善,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完成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2连调,城乡居民保险基础养老金实现五连调。住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8602套,基本建成8799套,1708户低收入城市居民全部享受到住房保障。民生实事加快实施。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积极开展建设“干净、方便、顺畅连云港”活动。全力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六小行业”、农贸市场、交通秩序等“十大”专项整治达标工程深入实施,市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海州高中新校区、苍梧小学西校区等12所中小学新改扩建工程投入使用。第一人民医院新海院区项目竣工,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加快建设,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80天,优良率达到76.5%。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反恐防暴工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稳增长压力持续加大,拉动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动力缺乏、支撑不足,部分指标波动较大,外向型经济仍处下行区间;行业分化加剧,特别是传统行业、企业分化现象明显,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一些制约全市加快发展、转型升级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需要我们积极应对、迎难而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2017年是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全市上下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的工作部署,更加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突出重点、精准发力,扎实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一)面临形势

从外部环境看,当前宏观经济错综复杂,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国内加快发展转型相叠加,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相交织,经济向好动力和下行压力相僵持,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随着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新兴市场国家加速崛起以及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我国制造业在传统低端领域面临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在高端制造领域面临发达国家的激烈竞争,国内经济逐渐进入增速换档、结构调整和改革攻坚的“新常态”,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孕育形成之中。但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基础没有改变,预计2017年全国经济增长6.6%左右,全省经济增长7-7.5%,较2016年有所放缓。

从发展态势看,国家战略积极作用持续释放,以“两基地”为标志的“一带一路”交汇点核心区先导区建设加快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两翼港区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徐连高铁、连淮扬镇铁路等一系列重点工程加快建设,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产业强市战略深入实施,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坚实步伐。重大项目顺利实施,临港产业集聚效应正在显现,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工在即,都为我市未来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遵循原则

根据国家、省计划安排情况,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和“十三五”规划建议,对2017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计划安排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原则:

1.体现发展导向。进一步体现“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大发展要求,突出“厚积薄发、后发先至”工作追求,更加注重经济社会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增速持续保持快于全省平均、苏北中游的发展态势。

2.注重全面衔接。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体系为基准,注重与2016年完成情况、“十三五”规划、江苏沿海发展、省市党代会、全面小康等各项要求相衔接,力求体现指标衔接、均衡安排、符合实际、有序实施的要求。

3.强化内在支撑。充分调研摸底县区和有关部门的新增项目、新增长点,确保年度目标任务的增量、增速能够逐一分解落实,充分做到“数据匹配、相互协调、支撑有力、科学可行”。

4.符合市情实际。主要指标的编排充分考虑我市经济的历史规律、结构特征和阶段特点,在实现稳定增长同时,还要满足保障就业、居民增收等民生方面需求,为转型升级预留空间。

(三)指标安排

2017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与全省指标体系相衔接、相一致,指标体系作了较大调整,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17年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工业投资:增长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

——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正增长。

——实际利用外资:6.5亿美元。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5%。

——港口吞吐量:增长2%;集装箱运量:与上年持平。

——研发经费支出(R&D)占GDP比重:达到1.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高于省控线。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1.6%。

——单位GDP能耗降低:按省下达任务执行。

——二氧化碳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4%。

——PM2.5浓度:下降4.25%。

三、2017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2017年,我市将全面贯彻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力创新、聚焦富民,大力推进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优生态、防风险各项工作,扎实推进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重点在以下八个方面精准发力:

(一)坚持产业强市,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牢牢把握“产业强市”战略导向,加快形成以临港产业为主导、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造我国沿海新型临港产业基地。一是全力突破临港产业。依托港口资源优势,立足沿海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临港工业,积极打造我国东部沿海新型产业基地。抓住江苏省优化石化产业布局契机,重点布局石化产业,大力推进盛虹集团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培育以大炼化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建设大型石化产业基地。石化和冶金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450亿元、1000亿元。加快“两灌”地区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鼓励大型化工企业开展兼并整合和资产重组;积极推动基础化工产业升级、企业整合、产品配套,实现节能、环保、绿色、安全发展,打造绿色、生态园区。二是着力提升“三新”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不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在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一批创新成果并实施产业化,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9.3%。把具有优势的新医药产业作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大力实施“中国健康港”品牌战略,以化学新药、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为重点,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创新药物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基地。把硅资源深加工产业作为特色支柱产业,以中材高新、晶海洋、太平洋等企业为带动,依托产业、研发、检测和标准化四大平台,打造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加快建设连云港清洁能源创新产业园,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三是大力发展物流和旅游产业。加强与长三角港口合作,积极调整货种结构,加快发展集装箱业务,大力培育加工贸易、跨境电商、大宗商品交易等物流业态,打造区域性物流和商贸中心。进一步彰显我市山海相拥的旅游特色,深度挖掘西游文化、海洋和湿地资源,突出深度融合和业态创新,大力开展“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医药”等多样化特色旅游,把旅游业打造成我市重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开展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创建,新建市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示范点)20个,全市休闲观光农业收入达到30亿元。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30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37.5亿元。四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着力打造一批产业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全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0家,市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0家。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提档升级,力争获批国家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积极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进一步打造连云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连天下”,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100个。实施现代农业“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建设1个市级综合服务平台、10个农村电商产业园、100个农产品特色网店、1000个村级信息服务站,力争实现农村电商全覆盖。

(二)坚持扩大投入,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把项目推进、项目招引作为经济工作的第一抓手,全力抓好标志性、支撑性和关键性的特大项目,大力培育新增长点,着力突破增量经济。一是重抓重大产业项目。着力构建规划引领、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合力推进的项目工作机制,加快实施260个年度重点产业项目,确保完成产业投资700亿元,切实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举全市之力推动产业“一号、二号工程”,即盛虹炼化和益海油化项目,切实加快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力争盛虹炼化项目、益海油化项目开工建设,早日形成千亿级的石化产业链,千亿级的盐化、油脂化工产业链。二是重抓基础设施项目。突出抓好79个投资体量大,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强的基础设施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78亿元。以高铁建设为重心,突出抓好徐连、连淮扬镇、连青等干线铁路项目的实施,尽早实现对接陇海通道、联通京沪。顺应航道深水化、船舶大型化、码头专业化趋势,大力推进30万吨级航道二期、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实现“一体两翼”港区深水航道通航。三是重抓招商引资项目。积极研究新形势下招商引资工作开展的路径和方法,重大项目由目标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前期管理延伸,重点倾向于项目信息源的挖掘,在项目来源的三个通道“招商引资、政府投资、上级支持”上下功夫,重点抓好引领性、龙头型的临港工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项目,着力引进关键行业、关键项目、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链、完善产业链。

(三)坚持以港兴市,全面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港口运输物流功能与航运、贸易、金融等功能互促并进,发挥比较优势,整合现有资源,强化政策支撑,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切实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一是全面建设“两基地”。全力打造服务上合组织的国际物流合作基地、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的试验示范园区,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的重要国际经济平台。加快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二期、三期建设,推进新疆、哈萨克斯坦2个配套场站建设,形成“一园三区”链式布局。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共建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物流和信息基础设施。二是全力打造“互联网+交易平台”。依托港口资源,围绕煤炭、铁矿石、农产品等,推动设立大宗散货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建设氧化铝、木材等大宗商品国际交易平台,完善交易服务体系,提升平台运营水平。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整合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完善区域通关一体化,推动连云港保税展示交易中心、大陆桥跨境电商产业园发展跨境电商业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提升港口承载能力。突出主港区集装箱运输功能,深化两翼港区产业港定位,为布局大型石化、钢铁等产业匹配相应航道、码头及集疏运系统,推动港口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突破原有港口作为单一交通枢纽的理念,向拥有现代化物流体系的现代港口方向发展,以港口的运输和中转功能为依托,叠加物流集散、货物存储、分拨配送、国际物流服务、市场交易、信息管理、服务咨询和增值性服务等功能,建立完善现代物流系统,使港口成为驱动临港产业发展、带动城市起飞的“发动机”。

(四)坚持聚力创新,着力培育壮大发展动能。围绕推进“一带一路”创新节点和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一是积极抢占研发制高点。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抓手,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构建“高新区+创新型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的多元化、多层次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引才环境,主动适应和服务全市发展需求,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000人以上,尽快形成支撑全市重点产业发展的人才体系链。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高新区等园区载体优势,推动中科院能动中心大科学工程、716研究所智能机器人等项目,加强与驻连高校、科研院所的产业互动融合,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提升创新载体服务产业发展水平。二是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引导企业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推动企业探索“设计+用户”、“制造+电商”等运营模式变革,加速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增值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大力发展基于网络的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模式,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合作建立多种类型的产业联盟,通过技术共享、集约化采购、共有品牌等多种合作模式,打造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分享共担的合作组织。充分发挥我市东海水晶产品集散资源、赣榆海产品加工资源以及港口口岸开放优势,大力发展以互联网+特色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电商产业,打造具有连云港特色的创新型经济。三是着力布局新经济新产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最有条件、最具优势的领域,强化科技支撑,突出载体建设,重点建设技术含量高、特色鲜明的标志性产业链,加快建设具有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深入研究高铁时代为我市产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变化,充分利用好徐连高铁、连盐铁路开通对交通、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全方位影响和带动作用,积极承接产业、资本、技术转移,布局与高铁商圈相关联的未来性、前瞻性产业。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机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着力培育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

(五)坚持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工作部署,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折不扣执行“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切实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确保“去”得彻底。严格落实国家政策,通过重组整合、关停并转等方式,积极稳妥推进钢铁、化工等行业去产能任务。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和棚改安置力度,平稳化解房地产库存。放宽放活社会投资,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拓宽融资渠道,打击非法集资,显著降低政府和企业杠杆率。二是力争“降”得到位。落实国家减税降负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融资、生产要素等成本,规范企业经营服务性收费,协助企业争取直购电,全年降低企业成本不低于15亿元。三是推动“补”到点上。瞄准老旧小区环境改善、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群众关注点,逐步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切实增强城市便捷性和吸引力。重点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五位一体”事中事后监管体系,进一步压减各类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创造方便快捷的营商环境。

(六)坚持城乡统筹,积极开拓特色发展路径。注重契合地域产业优势,促进特色产业与城镇化有机结合、实现产城联动,有效推动经济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大局。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抓好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深入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投融资机制多元化、产城融合发展等重点任务。深化城市功能分区,实施重点城市建设项目,加快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完成60个老旧小区改造,整治150条背街小巷。二是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优化城乡发展空间,加大县域城镇建设力度,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化中小城市。围绕现代工业、自然生态、乡村旅游、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大重点中心镇和临海小城镇培育力度,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构筑功能完善、产业集聚、环境优美的城镇载体。三是启动特色小镇建设。聚焦我市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等功能叠加,主攻特色优势产业,谋划建设在省、市具有标杆意义的特色小镇,每个县区争取建设1-2个特色小镇。准确把握特色小镇内涵,充分挖掘东海水晶、高公岛渔业、灌云镜花缘等一批具有地域文化和产业背景的特色小镇资源,积极推进12个特色小镇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49亿元,尽早形成“以点带面、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示范效应。

(七)坚持生态底线,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一是大力推进环境专项整治。深入开展“263”专项整治行动,完善园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处置等设施建设,理顺园区管理机制,确保各项环保设施正常运转。加快推进市区污染企业搬迁工作,推动德邦等6家企业退城入园。二是加大生态创建力度。扎实推进战略环评试点工作,摸清全市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构筑和谐合理的产业、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按照生态县区创建标准,加快赣榆新城10万吨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连片整治工作,严守生态红线,全面提升生态承载能力。三是加强大气和水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燃煤小锅炉整治,推进建筑施工扬尘管控,积极推广夏、秋秸秆全量还田,巩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常态化管理机制,防范雾霾天气的发生,PM2.5浓度下降4.25%。全面实施水环境区域补偿工作,加强城市河道环境治理,加大排淡河、西盐河等城市河道治理力度,打造生态走廊,确保水质断面考核良好。

(八)坚持聚焦富民,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把富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优先保障民生投入,不断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一是加快富民增收步伐。坚持促进就业与鼓励创业并重,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等五项计划,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分类帮扶城乡就业困难人员,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开展“创业富民服务年”主题活动,打造省市级创业示范基地6家,多元化培育创业主体,促进创业者创业致富,带动城乡居民增收。二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为重点,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促进公租房保障货币化。健全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做好综合医改试点工作,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运行新机制。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是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围绕保基本、兜底线,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加快推进新海实验中学解放路校区、市中医院扩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等25个民生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34亿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用于民生建设的使用效率,以可见可感的实际成效增强全市民众对民生工程共建共享的获得感。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